胃窦炎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验案精选案十四胃胀慢性胃炎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皮肤病医院好不好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qsnbdf/150717/4658077.html

脾胃病证

胃胀(慢性胃炎)

病例

夏某,男,50岁。

初诊(年9月19日)

主诉:胃胀1年余。

现病史:近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胀,每于饭后加重,无胃痛,平素易嗳气,喜温饮,现食少,夜寐欠安,精神倦怠。外院查胃镜:痘疮性胃炎,Hp(-)。曾服西药,效果不佳,症状未缓。舌淡红,苔白厚腻,脉弦细。

既往史:胆囊炎2年。

辅助检查:年5月8医院做胃镜示:痘疮性胃炎,胃窦黏膜充血水肿明显,色泽红白相间,以红为主;见散在痘疮样糜烂多枚,直径0.5cm~0.7cm。胃窦组织病理示:胃窦慢性炎症(++)、萎缩(++)、肠化生(++)。组织学诊断为(胃窦)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小肠化生。

中医诊断:胃胀。

证候诊断:肝胃不和,痰湿内阻。

西医诊断:慢性胃炎。

治法:疏肝利胆,化痰和中。

处方:温胆汤、四君子汤加减。

制厚朴6g,制半夏9g,陈皮4.5g,茯苓12g,淡竹茹9g,枳实6g,炙甘草4.5g,佛手片6g,生薏苡仁15g,蒲公英30g,*连6g,*参12g,白术9g,鸡内金9g,金钱草30g,广郁金9g,制香附9g

服用1周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二诊(年9月26日)

服后胃胀明显减轻,夜寐亦好转。舌脉同前。拟原法续进。

处方:守上方加减,便溏则去生薏苡仁。前后调理约10个月。

三诊(年7月11日)

已无胃胀,饮食、二便、夜寐俱佳。舌淡红,舌苔薄白,脉弦。6月8医院复查胃镜示:部分萎缩性胃炎(胃窦部充血),胃窦黏膜色泽红白相间,以白为主,散在小片状充血,未见明显溃疡及新生物。胃窦组织病理示:慢性炎症(+)、肠化生(+)。组织学诊断为胃窦非萎缩性胃炎,轻度,伴肠上皮化生。治以温中散寒,调和肝脾,理气化痰。

处方:温胆汤、小建中汤加减。

制厚朴6g,川桂枝4.5g,白芍6g,佛手片6g,制半夏9g,陈皮4.5g,茯苓12,淡竹茹9g,枳实6g,蒲公英30g,*连6g,鸡内金9g,川石斛12g先煎,肥玉竹12g,制香附9g,九香虫9g,玉蝴蝶6g,金钱草30g

服用2周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以此方加减治疗近2个月后,年9月复诊时,患者自我感觉已完全正常。嘱其复查胃镜及病理检查,留意炎症及肠化生是否转阴,但患者感觉胃镜痛苦,未复查。患者请求暂停中药,观察症状。遂嘱其注意饮食温软,勿食辛燥、寒凉之物,不适随诊。

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疮状胃炎,胃镜下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见多个疣状、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癃起,中心有糜烂,以胃窦部多见。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隐痛、食欲减退、餐后饱胀、反酸等。西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是其主要病因,但有一些患者幽门螺杆菌阴性或转阴后,仍有痘疮样病灶。本患者即为幽门螺杆菌阴性,治疗不能仅仅从消炎杀菌入手。

陈师认为胃病当从理脾和胃入手,但不可仅治脾胃。叶天士云:“肝为起病之源,胃为传病之所”。意思是,病在胃,而源在肝,故当肝胃同治。足厥阴肝经,挟胃而属肝,肝木条达则脾胃升降有序,肝失疏泄、肝气郁结,则肝胃不和、肝脾不调、脾胃升降失司。本患者诉喜温饮、胃纳少、精神倦怠,为脾虚气弱、痰饮留胃之象,故以温胆汤燥湿化痰、利胆和胃;以四君子汤配鸡内金健脾消食;再以佛手、香附、郁金疏肝理气;因胃镜下所见痘疮,如热腐血肉之象,故以蒲公英、*连、金钱草清热解*、散瘀消肿。患者症状消失,胃镜复查示胃窦黏膜已无糜烂,陈师略改原方,仍以温胆汤为主,但辅之以滋养胃阴之石斛、玉竹,取小建中汤之桂枝、白芍以调和肝脾、温中补虚,另配伍九香虫、玉蝴蝶以疏肝和胃,全方化痰、理气、滋阴、温阳兼顾以善后。患者继续服用2个月后停药,未再发。该案辨治关键在于:患者苔白腻、喜温饮,又舌红,乃寒热错杂兼有痰湿之征;脉弦细为肝胃失和、脾失健运之兆。故用辛开苦降、调中和胃的温胆汤调畅气机而化痰湿,四君子健脾益气,最后小建中汤之意以善后,以应舌苔白腻、偏于阳虚,助脾健运,助其康复。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