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龙峻标,一名中国医院副主任医师。
这是我的付费订阅频道,专门给大家分享反流性食管炎、糜烂性胃炎、萎缩性胃炎、溃疡性结肠炎、消化性溃疡、腹痛、腹胀、反酸、便秘、烧心、慢性腹泻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脾胃问题及解决方案。
如果您有这方面的困扰,可以点击我的头像,进主页私信我。
《内经》认为肝属木行,脾属土行,肝属木而主疏泄,脾胃属土而运化,成了独特的藏象理论,肝木与脾土是相互影响的生理关系,又可在病理上互相影响。根据五行学说的特点,肝木与脾土是相克的关系。或肝木虚损,疏土不及。脾胃之气当升不升,运化失力,不能正常的输布水谷精微。
肝气若调达,气机通畅,则脾胃气机升降有序如常。反之若肝气郁结,失其条达,或脾胃虚弱,肝气犯胃,肝胃气机不畅,则胃脘胁肋胀满、疼痛,即出现胃痛、胃胀;气郁化火,胃失降和,则嗳气吞酸,呃逆呕吐,即出现反酸;肝失条达,心神不宁,则烦躁易怒,进而胸闷。
临床上出现肝脾(胃)同病的情况,多见于肝胃气滞证、肝胃不和证。
肝胃气滞证
肝胃气滞,指肝胃气机阻滞。肝主疏泄,正常情况下,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,脾胃运化功能正常,又有助于肝的疏泄,二者互相依赖,当肝失疏泄时,气机流通受阻,导致肝气上逆侵袭胃部,导致运化功能出现异常。引起一系列症状表现,如胁肋胃脘胀痛或窜痛、嗳气呃逆、吞酸吐苦等。
肝失疏泄的原因有很多,最常见的便是情志因素。我们知道肝主情志,当一个人总是闷闷不乐、郁郁寡欢,或急躁易怒,经常生气,必定会影响肝气的正常疏泄功能。中医也提到“怒伤肝”的概念,所以肝胃气滞者很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平时容易生气,在生气后胃痛、胃胀、胸胁胀闷、反酸等症状会加重。
肝胃不和证
肝胃不和又称肝气犯胃。指肝失疏泄、胃失降和的病证,多是情志不遂、气郁化火,或寒邪内犯肝胃所致,有寒证、热证之分。肝胃不和与肝胃气滞不同,肝胃气滞是肝气上逆,肝胃不和是肝气横逆犯胃,进而出现脘胁胀痛、吞酸嗳气、急躁易怒等不适。
肝胃不和也与肝失疏泄有关,主要是肝气长期郁结,气郁化火,肝胃郁热所致。肝气郁结的原因也是情志因素,这类人群平时总是叹气,长期抑郁,或经常生气,一点不愉快的小事也能生气好半天。另外,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寒邪侵袭肝胃,如长期喝冷饮,吃生冷食物,或经常居住在寒冷、潮湿的环境等,都会导致寒邪入体。
所以,针对肝胃气滞、肝胃不和的情况,治疗在于疏肝、理气、和胃,肝气疏通了,脾胃自然也就正常了。
简简单单两味药,疏肝理气、和胃止痛
1.佛手:佛手性味辛、温,入肝、脾、胃三经,主要的功用是芳香理气、健胃。不管是肝胃不和还是肝胃气滞,应用此药都能起到疏肝健脾的作用,尤其是针对出现的胃腹疼痛、恶心、呕吐等,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。
2.香橼:香橼是常用的一味理气药,性味辛、苦,归肝、脾经,主要功效是理上焦之气,止呕逆,《本草再新》里面有记载:香橼可平肝舒郁,同时还有健脾作用。香橼是一味比较温和的药物,此药辛能行散,苦能疏泄,入肝经能疏理肝气而止痛;又气香醒脾,辛行苦泄,入脾胃以行气宽中。
平时可以将这两味药泡水服用,长期坚持便能看到改善的效果。除了用药调理外,平时还要注意少生气,不然病情也会反反复复发作。
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,希望对您有帮助,如果有朋友还有脾胃方面的疑惑,点击下方蓝色文字(脾胃科龙俊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