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窦炎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医案慢性胃炎伴糜烂胃脘痛 [复制链接]

1#

慢性胃炎伴糜烂-胃脘痛

吴某,男,55岁

年2月4日就诊

久坐久立后心下隐痛,无嗳气,伴背膂酸胀不适。夜寐可,大便稀溏,矢气随大便而出。舌红,苔腻,脉沉滑略数。辅检:生化示:谷丙转氨酶99U/L;谷草转氨酶53U/L;甘油三酯2.59mmol/L;总胆固醇6.02mmol/L;胃镜示: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;Hp(+)。

西医诊断:慢性胃炎

中医诊断:胃脘痛(脾虚气滞,痰浊内蕴)

治法:运脾化浊,理气和中,兼以降酶,

处方:郁金12g、苍术10g、厚朴10g、制半夏9g、陈皮15g、茯苓15g、炒川连5g、吴茱萸3g、蒲公英30g、平地木30g、马鞭草30g、香附10g、元胡20g、柴胡9g、垂盆草30g、半枝莲15g。14帖。

二诊

久坐久立心下隐痛略有缓解,仰坐、平卧则消,大便偏溏,腰脊酸楚。舌淡红,苔白腻,脉沉滑。上方加白蒺藜15g,14帖。

三诊

心下隐痛显减,精神欠佳,大便偏溏。舌淡胖嫩有齿痕,苔白腻,脉迟缓。辅检:生化示:甘油三酯1.9mmol/L,谷丙、谷草正常;B超:脂肪肝。上方去香附、元胡,炒川连减至3g,茯苓加至30g,加白术12g、米仁30g、*芪30g。14帖。

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,常表现为上腹隐痛、食欲减退、餐后饱胀、反酸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。该患者以心下隐痛为主诉前来就诊,结合胃镜提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,故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,中医病名可辨为胃脘痛。胃脘痛之为病,多由外邪犯胃、饮食不节、情志不畅、脾胃虚弱等因素致气滞、血瘀、寒凝、湿阻,气机不畅而作胃痛。患者素有脾虚,脾运失司,湿浊内生,胃腑气滞而作胃痛。久立久坐而发者,是气耗太过、虚而不行;背膂酸胀不适者,是湿浊内生,阻滞周身气机;舌红,苔腻,脉沉滑略数,提示湿热内蕴。肝功能异常、血脂增高,临床所见,亦多与湿热浊邪有关。故治疗时以二陈汤合平胃散运脾燥湿化浊;加左金丸、郁金、柴胡、延胡索以疏肝行气止痛,使肝木勿犯脾土,助脾运化湿浊。结合胃镜下见胃粘膜糜烂,予*连、蒲公英、半枝莲清热护膜;平地木、马鞭草、垂盆草清肝降酶。蒲公英、马鞭草诸药一者切合湿热之病机,二者皆为王师习用之修复胃黏膜及降酶中药。

二诊时,周身气机通而未畅,肝中仍有郁热,疏泄不利,故见心下隐痛仰坐、平卧则消。在上方基础上加白蒺藜以疏肝气、清肝热、平肝阳。三诊时隐痛显减,辅检结果较前好转,惟见大便偏溏、舌淡胖嫩有齿痕、苔白腻、脉迟缓,此是肝胃气机通畅,脾虚仍在,湿浊未化之故。故在上方基础上,去疏肝行气止痛之香附、元胡;加白术、米仁、*芪以健脾利湿化浊。

慢性胃炎伴糜烂,现代研究观察到往往与中医湿热证型有关,因此推测采用清热化湿的中药可以帮助糜烂的创面修复,而临床观察也证明确实有效。因而本案胃镜提示胃黏膜糜烂,王师即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,在治胃痛的常法中,加用*连、蒲公英、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等药。在中医病证相参的基础上,根据现代医学对疾病病理学的认识和药理学的研究成果,合理选择针对疾病的药物,是一种病机结合病理,药性结合药理的中西互参模式。

注:本文所涉及方药仅针对当时患者有效,请广大读者切勿盲目试用,具体用药请遵医嘱。

该医案源自《浙江中医临床名家系列丛书·王坤根分册》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