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窦炎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73岁大伯感染细菌,胃里切出来个菠萝包
TUhjnbcbe - 2024/10/12 17:29:00
白癜风治疗哪里好 http://www.jk100f.com/baidianfengzixun/yufangbaojian/m/36669.html

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通讯员胡枭峰王蕊

你是否经常饿得要命?但饭没吃上几口又胃胀得难受。

你是否爱打嗝,还时不时反酸、烧心甚至消化不良?

那么这条科普你要高度重视!

73岁的金华人老李(化名)就出现上述症状。最近,在浙江大医院,消化内镜中心专家运用精湛的内镜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微创理念,从他的胃窦切出了一只像巨大“菠萝包”一样的肿物。专家再三强调,要想肠胃好,幽门螺杆菌防治少不了!

专家半小时切出一只“菠萝包”

胃,你好吗?

今年73岁的老李答案是:不好,相当不好!

他是金华义乌人,抽烟喝酒、吃香喝辣,常常胃部不舒服,却从不把多年“老胃病”放在心上,医院看过。老李总是食欲不振、恶心反酸,还时不时的打嗝,他总以为是吃了太多辛辣、生冷食物,让原本娇贵的胃更“雪上加霜”。于是,吃一些常规胃药、多喝热水、停几顿大餐,等胃部症状缓解之后,他“天真”地以为就算痊愈了。

结果,孝顺儿子带着他做的一次体检,让老李心惊胆战。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医院的胃镜检查报告显示,老李的胃窦部有个巨大的肿块,甚至已经脱垂嵌入了他的十二指肠。病理提示:他“胃窦后壁”粘膜慢性活动性炎、“胃窦肿块”粘膜慢性活动性炎伴腺体增生性改变(简言之,就是“慢性胃炎”)。与此同时,他C14呼气试验的结果为阳性,显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(HP)。

此前,家在农村的老李从未听说过“幽门螺杆菌”这个名词。鉴于肿块巨大,老人年事已高,医院建议他到浙大一院求诊,寻求新一步的治疗。

“医生,我爸爸这会不会是胃癌?!”年5月,满是担心的儿子带着老李来到浙大一院,在消化内镜中心季峰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求诊,季峰主任医师根据已有的检查结果,高度怀疑这可能只是一颗硕大无比的“胃窦息肉”,巨大的胃息肉已经嵌入他的十二指肠,正是这颗“罪魁祸首”造成了老李食欲不振、恶心的相关症状。

息肉越长越大,如果再不及时进行治疗,还会进一步生长,使老李受到无规律的胃痛折磨,甚至可能会发生癌变,严重威胁他的生命健康。

在完善相关检查后,经家属及患者同意,季峰主任医师决定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SD)切除老李巨大的“胃窦息肉”。

5月下旬,由季峰主任医师主刀,带领王子薇副主任医师等专家,为老李行胃镜下ESD微创治疗。

这颗息肉样的巨大增生,一部分的头端已经嵌顿在老李的十二指肠球部,专家几次尝试,用圈套器、异物钳都没有办法把息肉从嵌顿的球部拉回来。老李的腹部胀痛,也是因为息肉嵌顿在球部、导致了幽门梗阻。

如何“逢山开路、遇水填桥”?这对专家提出了高难度的挑战。

切出来的增生性息肉

季峰主任医师巧妙地使用胃镜通过幽门孔挤压过去,在狭小的十二指肠球部空间采用倒镜方法回推嵌顿瘤体,才成功将瘤体全部送回胃腔,而后通过ESD的方法,最终切下这颗10cm×6cm的“大家伙”,并用圈套器取出。术后病理结果显示,老李胃部埋的这颗肿物正是增生性息肉。

三天后,老李顺利出院,目前恢复良好,他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幽门螺杆菌(HP)的根治。6月中旬,老李再来复诊时,经过一个月的调养,外加抗HP药物治疗,他食欲不振、恶心反酸的情况再没出现过。

胃部的病变,与这种菌密切相关

季峰主任医师介绍:“传统外科手术时间长,患者创口大、恢复慢、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,甚至还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,但胃镜下ESD(胃黏膜剥离术)摒弃了上述缺点,让患者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,还具有肿瘤切除完整、复发概率小,让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等优点。”目前,ESD主要适用于切除胃部巨大平坦息肉;胃粘膜下病变,如平滑肌瘤、间质瘤、脂肪瘤;以及早期消化道癌等等。

比起成功为患者解决病痛,有近30年内镜临床操作经验的季峰主任医师更想强调: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积极预防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。

近年来,有研究表明,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,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去除HP感染后,有近四成患者息肉会消退。但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,大量研究显示胃息肉的发生,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,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,胆汁反流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。

“我接触了形形色色来做胃肠镜的患者,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的胃部,常常斑驳不堪。”季峰主任医师介绍,当看到患者胃黏膜发红、萎缩、肿胀,胃体皱襞异常(肿大、蛇形或消失)、肠化生、鸡皮样(结节性改变)、黄色瘤、增生性息肉、胃内黏液呈白色浑浊等,十有八九与这个“罪魁祸首”有关。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幽门螺杆菌(HP)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,其生存能力极强,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。人体的胃壁本来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,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微生物的侵袭,而HP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,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,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。甚至有数据显示,在我国,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%,也就是说每10个人当中,就有6人感染了这种菌。

感染幽门螺杆菌到底要不要治疗

专家介绍,感染幽门螺杆菌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,但HP在患者体内长期的破坏、寄生、繁殖,会使肠胃的菌群失调,引起嗳气、恶心、腹胀等胃肠疾病症状,随着病情的严重,也会逐渐破坏胃肠道壁,一些患者会发生溃疡,甚至导致癌症等其他一系列症状。

那么,感染幽门螺杆菌到底要不要治疗呢?季峰主任医师介绍,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,从预防胃部病变的角度来讲,即使没有症状,也要积极治疗。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来说,即便没有任何症状也要积极治疗,比如萎缩性胃炎、胃癌家族史、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、抽烟;有消化性溃疡、MALT淋巴瘤;长期服用非甾体药物者等。

日常生活中,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粪口途径,口口途径传播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一起吃饭、接吻、使用不洁餐具、母婴传播、唾液传播等都有可能被传染。特别是大人将食物嚼碎了喂小孩,非常容易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小孩。

此外,预防幽门螺杆菌还需注意:

1、注意饮食卫生,勤洗手,外出用餐要使用高温消杀的餐具;

2、提倡分餐制,若共餐建议使用公筷、公勺;

3、日常生活中,尽量避免进食辛辣等对胃黏膜有损伤的食物,防止胃黏膜抵抗力下降。

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73岁大伯感染细菌,胃里切出来个菠萝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