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窦炎

首页 » 常识 » 诊断 » 食欲不振嘈杂呕吐胃炎溃疡上消化
TUhjnbcbe - 2024/12/18 18:46:00

01

醒脾开胃方治疗食欲不振

砂仁4克(分2次后下),陈皮6克,焦楂曲各10克,炒谷麦芽各10克,乌梅5克

本方以砂仁为君药,砂仁不仅可行气、化湿、安胎,且有显著的醒脾开胃,促进食欲的功效。余在临床应用砂仁或噙服后咀嚼吞下,或泡水代茶饮用,均有良好的开胃口、增食量功效。陈皮为臣药,取其辛散苦降,理气和胃作用。近代研究已证实,陈皮水煎剂及所含挥发油对唾液淀粉酶和消化液的分泌有促进作用。焦楂曲、炒谷麦芽4味药为临床常用的消食积、开口胃良药,同为佐药;乌梅生津开胃,为使药。

1.因食滞胃脘见食欲不振,胃脘胀闷,嗳气泛腐,恶心呕吐等症者,加炒鸡内金10克,莱菔子10克。

2.因脾胃虚弱见食欲不振,食量减少,神倦乏力,气短懒言,四肢痿软,面色不华,舌淡脉缓无力者,加太子参10克,白术10克,莲子15克,山药10克,茯苓10克。

3.因胃阴不足见食欲不振,饥而不欲食,且脘中嘈杂作痞,口燥咽干,舌红少津,大便干结难出,小便短少,脉细小者,加石斛10克,鲜芦根30克,麦冬10克。

4.因肝胃不和见食欲不振,胸脘胀满,烦躁不宁,胸胁胃脘疼痛,吞酸或泛吐酸水等症状,食欲不振随情绪变化而变化,苔薄黄,舌偏红,脉弦或细弦者,加佛手花5克,青皮6克,玫瑰花3克,绿梅花3克。

02

蒲公英除嘈杂方治疗胃脘嘈杂

蒲公英15克,川连3克,吴茱萸1克,石斛10克,乌贼骨15克,炙甘草3克

嘈杂是一种胃中空虚,似饥非饥,似痛非痛,胃部常感难过不适或灼热不宁,难以说清道明的病症。余多年临床观察,嘈杂与胃热或阴虚内热,胃气郁滞有关,常因诱因而发作或加重。故本经验方以蒲公英为君药,蒲公英为清胃火、泻胃热良药。《本草新编》认为“蒲公英乃泻胃火之药,但其气甚平,既能泻火,又不损土,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。”川连长于清胃火,与吴茱萸合用,称左金丸,对肝经郁火,横逆犯胃引起的臆胁疼痛,吞酸嘈杂,效果颇佳,二药为本方臣药。石斛养胃阴,乌贼骨制胃酸,除嘈杂,同为佐药;炙甘草调和诸药,且能养胃,为使药。

1.因胃热,见胃脘嘈杂不安、口渴喜冷饮、口臭、心烦不寐,同时也可伴泛酸嗳气、胃脘灼痛、舌红苔薄黄或腻,或小便黄赤、大便干结者,加白花蛇舌草15克,炒黄芩10克,莲子心2克,陈皮6克。

2.胃阴虚,见口干舌燥、胃中灼热隐痛、嘈杂不适、嗳气痞胀、泛吐酸水清涎、食少,舌质偏淡红、苔薄,脉细者,加北沙参10克,麦冬10克,炒白芍10克,芦根15克。

03

半夏止吐方治疗消化道呕吐

姜半夏15克,陈皮6克,炒竹茹6克,茯苓10克,沉香曲6克,炙甘草1克

呕吐为胃失和降,气逆于上,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疾病。

凡因感受外邪,食滞或痰饮内停,或情志失调、肝气犯胃发生呕吐的属于实证;如因热病之后,胃阴受伤或脾胃虚弱、中阳不振而发生呕吐,则属虚证。

余认为呕吐的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。故余综合二陈汤、温胆汤、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组方精华,逐渐改制形成本经验方。

姜半夏辛温性燥,为和胃止吐,燥湿化痰佳品,为君药。

陈皮性温,燥湿、理气止呕;竹茹性凉,长于清胃热止呕吐,一温一凉,相辅相成,止吐效果更著,同为臣药。

沉香曲为少量沉香加粮食发酵后制成,既可降逆止呕,且能助消化,与健脾和胃的茯苓同为使药;炙甘草和胃且矫味,但用量宜小,以免甘甜碍胃。

6味合用,共奏和胃降逆止吐功效,适用于消化系统病变而以呕吐为主证者。

1.因食滞停积而见吐出酸腐食物,脘腹胀满,嗳气厌食,大便或溏或结,苔黄腻、脉滑者,加焦楂曲各10克,谷麦芽各10克,莱菔子10克,乌梅10克。

2.因外感风寒而兼见恶寒、发热、胸闷、腹胀、苔薄白,脉浮者,加苏叶6克,藿香6克,厚朴6克,生姜10克。

3.因外感暑湿而兼见胸闷脘痞、心烦、口渴、苔薄黄腻者,加藿香10克,佩兰10克,黄连3克,砂仁2克(后下),鲜荷叶20克。

4.因痰饮内停而见呕吐清水痰涎、脘闷不食、头晕、心悸、苔白腻、脉滑者,加白术10克,厚朴6克,豆蔻3克,丁香2克。

5.因肝气犯胃而兼见吞酸、嗳气、脘胀肋痛、烦闷不舒、口干苦、舌边红、苔黄腻、脉弦者,加苏梗10克,佛手6克,黄连3克,吴茱萸1克,柿蒂3克。

6.因脾胃虚寒而兼见面色苍白、倦怠无力、四肢不温、脘腹冷感、呕吐清水及少量食物、时作时止、大便溏薄、舌质淡、苔薄滑、脉细者,去竹茹,加太子参10克,白术10克,干姜6克,砂仁4克(2次后下),山药10克。

7.因胃阴不足,而兼见口燥咽干、干呕、饥不欲食、便秘、舌红少津、脉细数者,加北沙参10克,麦冬10克,石斛10克,芦根30克,乌梅10克。

8.因腑气不通而兼见腹胀较甚,或腹痛,大便秘结者,加生大黄6~10克(后下)。

04

香蒲饮治疗胃热型慢性胃炎

木香10克,蒲公英15克,黄连3~5克,炒黄芩10克,青皮、陈皮各6克,枳壳10克,郁金10克,炙甘草3克

木香香气浓烈,擅长行脾胃、大肠气滞,有良好的行气止痛功效。

蒲公英苦、甘,寒,长于清热解毒,治疗乳痈等阳证痈肿,又能清肝胆湿热,治疗黄疸。

笔者喜用蒲公英清泄胃热,曾用单味干品30克煎剂或克鲜品捣烂取汁加米汤冲服,治疗急慢性胃炎,均取得显效。此2味为本方君药。

黄连、炒黄芩协助蒲公英清胃热,同为臣药;青皮、陈皮、枳壳、郁金辅助木香行气止痛且能疏肝解郁,同为佐药,炙甘草缓急止痛,调和药性,为使药。

9味药合用,组方简洁,配伍巧妙,共奏清胃泄热,理气定痛功效。

经笔者长期观察,对慢性浅表性胃炎、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胆汁反流性食道炎发作期、活动期辨证属于胃热型或肝郁化火者均有明显疗效。

1.胃脘胀闷,嗳气明显者加娑罗子6克,刀豆壳10克,沉香曲6克。

2.胃脘疼痛剧烈者加川楝子10克,元胡15克,白芍15克。

3.肋胁胀痛者加醋柴胡6克,白芍15克,八月札10克,九香虫10克。

4.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3~5克,决明子20克。

5.食欲不振者加砂仁4克(2次后下),薄荷6克(2次后下),陈皮6克。

6.肝郁化火,见性情急躁、口苦、舌红苔黄者加夏枯草15克,决明子15克。

05

建中理气汤治疗消化性溃疡

炙黄芪15克,党参10克,木香10克,白芍15克,桂枝6克,陈皮6克,延胡索15克,乌贼骨15克,炙甘草3克

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,临床以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多见,患者多在空腹时胃脘隐痛,进食后缓解,或有进食后痛甚者,但也多喜按喜温。

余认为本病以虚为本,中阳不振,胃失温煦,气机不畅,而作痛矣。中虚不运,又可造成湿浊、痰饮或食积等病理变化,而导致本病本虚标实之证。

本经验方属于补虚温中理气之剂。

炙黄芪、党参补元气健脾胃,为君药;

木香、陈皮、桂枝,辛温与甘温合用,符合“寒者热之”的原则,起到理气温中作用,为本方臣药;

白芍苦甘酸微寒,缓急止痛,且能牵制木香、桂枝之辛热。

元胡协助白芍止痛,乌贼骨制酸,促使溃疡愈合,炙甘草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,同为佐使药。

本经验方是从汉张仲景小建中汤化裁而来,药性甘温与辛温相结合,更加适合近代临床治疗消化道溃疡的需求。

1.胃脘胀病明显者,加青皮6克,枳壳10克,郁金10克,醋柴胡6克。

2.嘈杂吐酸明显者,加瓦楞子15克,娑罗子10克,白及10克。

3.胃脘冷痛,苔白者,加干姜10克,制附片6克。

4.胃中停饮,泛吐清水冷涎,胃部有水声者,去党参,加姜半夏10克,茯苓10克。

5.湿热蕴结,口苦,苔黄者,去党参,加黄连3克,黄芩10克,生薏苡仁15克。

06

大黄乌及胶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

生大黄30克,乌贼骨30克,白及20克

生大黄、性味苦寒、入血分,清胃泻火,可止血,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、衄血,或因瘀滞,血不归经而致的出血均有效。

经余临床观察,对一般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黑便(上消化道出血)运用单味生大黄粉2~3克,吞服即可收效,生大黄为本经验方君药;

乌贼骨为性味咸、涩,微温,味涩收敛,咸能入血,有收敛止血功效,为临床治疗肺胃出血的常用药,为本方臣药;

白及品质黏而涩,乃收敛止血要药,与乌贼骨配伍制成散剂,即古方乌及散,为胃痛泛酸吐血的重要方剂,白及为佐使药。

3味配合,共奏清胃泻火,收敛止血作用。

将3味中药各研极细粉,混匀后过目筛去渣,装入胶囊中,瓶装备用。每次服4~6粒(每粒含生药0.5克),每4~6小时1次,用凉开水或冰开水送服。

#每天学点中医药##淘药方##健康锦囊#

1
查看完整版本: 食欲不振嘈杂呕吐胃炎溃疡上消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