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聘网络编辑 http://www.fenxiang1d.com/wltg/1131.html胃痛又称胃脘痛,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病证,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,常伴有嗳气、烧心、吞酸、呕吐等候,危害着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。前贤治胃,常以升阳益气为主,如李杲创设的补中益气汤,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方剂。李杲认为脾胃成病,发自内伤,内伤不足,应用补益法,肺为气之本,故重用*芪以补肺气,益皮毛而固腠理,不令自汗损其元气;脾为肺之母,脾胃一虚,则肺气先绝,故辅以人参、甘草,“泻火热而补脾胃中之气”,脾气下流,则生湿热,而补气升阳,须防阳亢,故以白术、当归除湿和阴;胃中清气在下,故用升麻、柴胡,以升清阳之气,并引*芪、甘草等甘温之性上升,以补胃气而实肌表。综观其立方大旨,就在于益气升阳,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;元气充足则肌表固密而腠理坚,故恶寒发热诸症得以悉除。我对这种论点,有自己不同的看法。胃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“降”字胃为水谷之腑,“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”,以通为用,以降为顺。降则和,不降则滞,反升则逆,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。《伤寒论》指出:“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。”叶天士认为:“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。”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气润降。降则生化有源,出入有序;不降则传化无由,壅滞成病。如《灵枢·胀论》上讲的“胃胀者,腹满,胃脘痛,鼻闻焦臭,妨于食,大便难”,就是胃失通降之故。所以《灵枢·平人绝谷》指出:“胃满则肠虚,肠满则胃虚,更虚更满,故气得上下,五脏安定,血脉和利,精神乃居。”由此可见,“降”,是胃的生理功能特点,只有深刻地认识这种特点,才能进一步了解它的病理病机所在,才能通过治疗来调整它的生理功能,使生理异常转化为正常而恢复健康。胃的病理特点突出在一个“滞”字胃为传化之腑,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,才能奏其纳食传导之功。肠胃为市,无物不受,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。邪气犯胃,胃失和降,脾亦从而不运。一旦气机壅滞,则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就会形成气滞、血瘀、湿阻、食积、痰结、火郁等因的种种胃痛,此乃邪正交击,气道闭塞,郁于中焦所致实滞;若脾胃虚弱,传化失司,升降失调,清浊相干,郁滞自从中生,则属于虚而夹滞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指出:“有所劳倦,形气衰少,谷气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。胃气热,热气熏胸中,故内热……厥气上逆,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,不泻则温气去,寒独留,则血凝泣,凝则脉不通,其脉盛大以涩,故中寒。”就是在论证胃虚而夹滞的病机:当升者不得升,当降者不能降,郁滞于中,因而成病。所以胃脘痛不论寒热虚实,内有郁滞是共同的特征。寒则凝而不通,热则壅而失降,伤阳者滞而不运,伤阴者涩而不行。只有深刻地认识了这种特点,才能正确地进行辨证施治。胃病的治疗要着眼于一个“通”字胃主纳,就是摄取食物,纳入食物。纳入食物,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手段。“人以水谷为本,人绝水谷则死”“纳谷者昌,失谷者亡”。但是纳入之后,又必须吸取精微,输出糟粕。出与入,既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,但又是相互依存的。有入有出,出而复入,吐故纳新,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。有入无出,只出不入,均无生命。所以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强调指出:“出入废,则神机化灭,升降息,则气立孤危。故非出入,则无以生长壮老已;非升降,则无以生长化收藏。是以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。”胃主纳,喜通利而恶壅滞,一旦得病,机枢不运,只入不出或少出,就无法再纳。因而临床治疗,着重疏通气机,使上下畅通无阻,当升则升,当降则降,应入则入,该出则出,则寒热自除,阴阳调和。所以,胃痛虽有寒热虚实之别,治疗亦有温清补泻之分,但总的都以开其郁滞,调其升降为目的,都要着眼于一个“通”字。所谓通,就是调畅气血,疏其壅塞,消其郁滞,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,导引食浊瘀滞下降,给邪以出路。胃腑实者,宜消积导滞,专祛其邪,不可误补;胃气虚者,气机不运,虚中有滞,宜补虚行滞,而又不可壅补。临床运用通降法治疗胃病时,我常常把它分为以下十种方法。一、理气通降适用于胃脘作胀,时轻时重的患者。若情志不遂,肝郁气滞,导致胃失和降;或因饮食不节,饥饱失常而使胃气壅滞,其中夹食、夹湿、夹痰虽间或有之,但以气滞为主者,治宜理气通降。我在香苏饮一方的基础上,适当加入通降之品,如枳壳、大腹皮、香橼皮、佛手等,组成加味香苏饮,作为治疗气滞型胃痛的主方,疗效较好。本方以苏梗、香附、橘皮为主药,苏梗入胃,顺气开郁和胃,治胃脘胀满有效;香附入肝,解郁理气止痛,治胸脘胀满作痛效果良好;橘皮理气和胃化湿,为脾胃宣通疏利的要药,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,同补药则补,合泻药则泻,配升药则升,佐降药则降,它与苏梗、香附为伍,既能和胃气,又可舒肝止痛。配枳壳以破气消积,利膈宽中,能消胃脘胀满,通大小便;佐大腹皮下气行水,调和脾胃;香橼皮、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。以上诸药互相配合,可以加强行气、和胃、通降、舒肝、止痛的作用。气行血亦行,气机通降了,胃气运行正常,胃的胀痛也就消失了。如遇偏寒者,可加良姜或荜澄茄,行气散寒止痛;胀甚者,可加鸡内金;伴胁胀者,加柴胡、青皮、郁金舒肝解郁;食滞者加焦三仙;兼痛者加金铃子、延胡索;吞酸者加左金丸、乌贼骨、瓦楞子。病案举例:宋某,男,46岁。胃胀多气时伴隐痛,反复发作,将近一年,食后脘胀尤甚,不思饮食,二便正常。西医诊断:慢性胃炎,胃酸低。舌苔*,脉象缓。病系气滞食阻,胃失和降。治宜理气和血通降,加味香苏饮主之。处方:香附10克 橘皮10克 枳壳10克 鸡内金5克(炒) 香橼皮10克 佛手5克 大腹皮10克 砂仁5克 焦三仙各10克 木香6克。服药6剂,胃脘胀痛明显好转,食欲增加。后又按原方加减续进10余剂,胃胀基本控制。二、化瘀通络适用于瘀血胃痛。症见胃痛日久,久则入络,以痛为主,痛点固定。胃为多气多血之腑,外邪内积郁于其中,气血必受其阻。一般初起在气,以胀为主;久则入络,以痛为主。当以化瘀通络止痛为治。病在气者,我常用自己拟定的金延香附汤治之。药用金铃子、延胡索、香附、陈皮、枳壳、大腹皮等。金铃子行气中之血滞;延胡索行血中之气滞;香附入肝理气解郁止痛。主入气分,行气之中兼行气中血滞,为气中血药。金铃子、延胡索、香附三者配合,既能活血止痛,又能理气宽中(理胃气与调肝气)。陈皮理气和胃化湿,与金铃子、延胡索、香附为伍,既能活血止痛和胃,又能舒肝理气;配大腹皮与枳壳二味,取其下气消胀除满,通利大小肠。胃主通降,“胃宜降则和,腑以通为补”,通则不痛。此方治疗血瘀轻型胃病,效果一般均佳。病案举例:贾某,男,40岁。间断胃病,已十余年,最近半年,饥时胃脘痞闷疼痛,得食则缓,胃中灼热,食少吐酸,腹胀,大便不爽,喜暖畏寒,舌黯红,苔薄白,脉弦滑无力。肝郁化火,气滞血瘀,久病入络,治宜理气化瘀通络。方用金延香附汤加减主之。处方:金铃子10克 香附10克 元胡5克 枳实10克 大腹皮10克 *连3克 吴茱萸1.5克 香橼皮10克 煅瓦楞10克 白芍10克 柴胡10克 高良姜10克。上方加减连服20余剂,胃痛消失,大便畅通,饮食正常,临床治愈。瘀久入络的瘀血型重证,我常以自己配制的猬皮香虫汤进行治疗,药用炙刺猬皮、炒九香虫、炒五灵脂、金铃子、延胡索、制乳香、制没药、香附、香橼皮、佛手等品。本方以炙刺猬皮、炒九香虫为主药。刺猬皮味苦性平,无*,入胃与大肠二经,有逐瘀滞、疏逆气的作用,能祛瘀止痛,活血止血,《本草纲目》上记载能治胃脘痛、肠风下血、痔瘘下血等症;九香虫味咸、性温、无*,能通滞气,壮元阳,对肝胃气滞疼痛及痞满胀痛均有良效。两药合用,祛瘀血,通滞气,止痛止血,效果良好。再配五灵脂、金铃子、延胡索、乳香、没药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品,是为了加强疗效。本方在临床应诊中证明,对治疗严重的瘀血型胃痛,如胃窦炎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、急性胃痉挛、消化道出血等,都收到了良好的疗效。如兼胀者加大腹皮、枳壳,兼热者加栀子,阴不足者加沙参,便结加酒*,出血多者可加蒲*炭、三七粉、乌贼骨、阿胶珠等化瘀止血。病案举例:于某,男,36岁。胃脘痛已有八年,两月前受寒复发,痛势较剧,呈持续性。钡餐造影:十二指肠球部溃疡。曾服普鲁苯辛等解痉药,痛势不减,饥时痛甚,得食亦不缓。剑突下压痛,不泛酸,大便干结,时有黑便。舌黯红,苔*腻。潜血试验阳性。证属久痛入络,寒热错杂。拟化瘀通络,寒热并调。方用猬皮香虫汤加减主之。处方:炙刺猬皮5克 炒九香虫5克 炒五灵脂10克 金铃子10克 延胡索5克 砂仁3克 丹参15克 赤芍10克 生蒲*10克 半夏10克 茯苓10克。上方进6剂,痛势大减。续进6剂,痛止,大便不畅,原方去刺猬皮、九香虫,加*连3克、瓜蒌15克,再进6剂,药后纳增便调。守方进退调治月余,平如常人。随访五个月,疗效巩固。三、通腑泄热适用于胃中积热,大便干结,舌红苔*者。胃为阳土,不论外邪或内积,一有所阻,则气机郁闭,热自内生,此为有余之火。燥热相结,传导失司,则大便干结。治以通腑泄热,给邪火以出路,取效最捷。常用处方是:酒*、*连、*芩、枳壳、瓜蒌、大腹皮、香橼皮、佛手。气热口渴、大便不结者,去酒*,加生石膏、知母;阴伤合增液汤,服后大便不畅者可以续进。病案举例:梁某,男,54岁。胃脘痛史已有十余年,最近五年病情加重。胃镜及病理诊断:慢性萎缩性胃炎。胃脘隐痛,缠绵不休,胃酸甚低,纳食衰少,食则作胀,形体削瘦,面色萎*。近日胃中灼热,口渴引饮,大便干结,舌红苔*腻,脉弦。此乃胃痛日久,气滞化火,阴津内伤。先拟通腑泄热以祛邪,再予滋养胃阴以治本,津液来复,胃气下行,自有效验。处方:*芩10克 *连3克 酒*3克 全瓜蒌15克 枳壳10克 竹茹5克 石斛10克 香橼皮10克 佛手5克 白芍10克 甘草5克。上方进6剂,腑气已通,痛势亦缓,口渴大减,胃中觉舒,纳食渐增,舌红少苔。胃火已挫,津液未充,继以养阴通降为治。石斛10克 沙参15克 麦冬10克 乌梅5克 甘草5克 天花粉10克 芦根15克 香橼皮10克 香附10克 枳壳10克 酒*5克。上方加减进12剂,胃中灼热感解除,痛胀亦平,仍感口干口苦,大便时常干结,多食即觉胃中不适。守方加减调治四个月,胃痛未作,口和,纳食增加,面色转润,体渐丰盈。四、降胃导滞适用于胃失通降,胆汁上犯,湿热蕴结,食积阻滞。症见胃脘堵闷疼痛,口苦,舌红苔*腻。胆木之气,有赖于胃气之降,才不得上逆。若饮食不节,饥饱失常,情志不遂等导致胃失和降,则胆汁逆而上犯,胃气愈加壅滞,食积胃脘,湿热蕴结。本证是胃失通降在先,胆汁上犯于后,降胃才是治本之图。治宜降胃导滞,药用苏梗、香附、陈皮、莱菔子、大腹皮、槟榔、焦三仙、连翘、荷梗、半枝莲。湿浊者加半夏,热重加*连,痰热加全瓜蒌,便秘加酒*,兼瘀加失笑散。病案举例:温某,男,47岁。胃脘痛十余年,最近一个月,饮食不节,胃痛加重。胃镜诊断:胆汁反流性胃炎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。纳食减少,食后堵闷作胀,嗳气口苦,上腹压痛,大便干结,尿*,舌质黯红,苔*腻,脉沉细。此乃胃气失降,胆气上犯,湿热蕴结,食滞不化。治宜降胃导滞,化湿清热。处方:苏梗10克 香附10克 陈皮10克 大腹皮10克 莱菔子10克 焦三仙各10克 连翘10克 半夏10克 半枝莲30克 全瓜蒌20克 *连3克。上方服6剂,堵闷大减,大便通畅。守方加减续进30剂,痛止,每餐能进食克,无堵闷感,舌苔正常。胃镜复查:胃窦部炎症较前有明显好转,已无糜烂,未见胆汁反流。继续调治二月,症情稳定。五、滋阴通降适用于胃阴不足,症见隐隐灼痛,口干,纳少便干,舌红少苔。胃为燥土,邪客多热,易化燥伤阴,胃痛日久不愈,气郁化火,亦灼伤胃阴。胃阴一亏,胃失濡润,则失其和降。只有津液来复,胃气才能下行。治疗本证应以甘凉濡润(但又不可过用滋腻),佐以行气化滞之品最为灵验。我常用自己配制的加减益胃汤,药用北沙参、麦冬、石斛、白芍、甘草、乌梅、丹参、香附、金铃子等。沙参甘苦微寒,有养阴清热之功,能补阴而制阳;麦冬甘而微苦微寒,既能养阴清心,又能生津益胃;石斛甘淡性凉,能滋阴养胃,清热生津。三药相伍,可治阴液耗伤或久病胃阴亏损。方中丹参、白芍和血柔肝,乌梅、甘草酸甘生津,金铃子、香附行气活血,舒肝止痛。诸药配合,能养阴以益胃,通降以止痛。病案举例:路某,男,54岁。胃痛三十余年,最近三年病情转重,屡经治疗,迄未见效。胃镜及病理诊断:慢性萎缩性胃炎。近来胃脘胀痛频作,纳食甚少(每餐50~克),食则脘胀嗳气,胃中灼热,自觉有干燥感,口干津少,大便干结,倦怠无力。此为久病入络,营络枯涩,胃阴已伤,胃失濡降。先拟辛柔通络,服药12剂,痛势大减,精神大振。再以养阴通降缓图。处方:北沙参15克 麦冬10克 丹参15克 玉竹20克 白芍10克 佛手10克 香橼皮10克 苏梗10克 荷梗10克 香附10克 半枝莲20克 陈皮10克 三七粉3克(冲)。上方进12剂,痛止,口干灼热均减,大便通畅,纳增(每日可食克)。效不更方,原法加减续进。继服20剂,体力增,精神佳,饮食香,惟稍有口干而已。胃镜复查:原胃窦部米粒大小之隆起及点状糜烂已全部消失。仍守原意出入,调治两月,巩固疗效。六、辛甘通阳适用于脾胃阳虚,症见胃痛喜暖喜按,饥时痛甚,得食痛缓,舌黯苔薄,脉细弦或沉弦。胃病日久不愈,由实转虚,由胃及脾。中土虚寒,肝木来乘。由于气馁不能充运,营虚不能滋荣,此时非甘温不能扶其衰,不和营不能缓其急。宜以辛甘通阳,培土泄木为重点。若有形之滞填塞其中,宜先标后本,积去方可议补。治疗此证,我常以自己配伍的加味*芪建中汤为主,药用*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炙甘草、饴糖、高良姜、大枣、金铃子、元胡、陈皮。方中饴糖甘平补中缓急,辛温之桂枝温中散寒。二药合用,取辛甘化阴之义,共为主药。以酸苦微寒之白芍和营敛阴,甘平之甘草调中益气。二药合用,取酸甘化阴之义,甘苦相须,能缓急而止痛。姜枣调和营卫,*芪大补中气,金铃子行气通滞,元胡活血止痛,陈皮理气和胃。诸药合用,使脾胃阴阳平调,营卫协和,气血通畅,脾运胃健。病案举例:张某,男,51岁。胃脘疼痛,已有三年,每至秋冬加重,曾因上消化道出血而三次住院治疗。入冬以来,胃痛又剧。胃镜及钡餐造影诊断:慢性浅表性胃炎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。潜血试验阳性。症见胃痛甚剧,牵掣后背,饥时痛甚,嘈杂如饥,得食痛缓,嗳气泛酸,形寒怕冷,大便溏薄。舌黯,苔薄*,脉沉细。此乃胃病及脾,中宫虚寒,营络枯涩,肝木来乘。治宜辛甘通阳,培土泄木。方用*芪建中汤主之。处方:*芪15克 炙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5克 饴糖30克 生姜5克 大枣7枚(切) 三七粉3克(冲) 炒五灵脂10克 蒲*10克 酒当归10克。上方进6剂,疼痛明显缓解,仍有胀感。去当归,加丹参15克、降香3克,又进18剂,痛止,泛酸嗳气亦除,纳增,无嘈杂感。嗣后守方加减调治四个月,胃痛未作,潜血试验阴性。七、升清降浊适用于中气下陷,症见体瘦纳少,食则不运,腹胀如坠,病久不愈。脾升胃降,合为后天之本。由于积劳积损,脾胃受损,清阳不升而下陷,浊阴不降而停滞,以致提摄无力,内脏下垂,脾虚运化无权,胃中水谷停滞不化,胃失和降,气机壅滞,此乃虚中夹滞。若一味补益升提,则胃气愈加壅滞;如单用疏理,则胃气愈加虚陷,胃亦随疏随滞。故应脾胃同治,升降并调,关键在于掌握分寸。若腹胀便稀,以升清为主;腹胀便干,以降浊为主。药用*芪、*参、白术、甘草、酒当归、升麻、柴胡、大腹皮、枳壳。病案举例:王某,男,36岁。胃脘胀三年,伴有隐痛。钡餐造影:胃下垂(髂嵴下6厘米)。纳食衰少,食则作胀,有下坠感,站立及行走时尤甚,嗳气频频,偶有吞酸,四肢倦怠,形体消瘦,大便经常干结,不服泻药则数日一行。苔薄,脉弦细。证属中气不足,升降失调,经曰“浊气在上,则生胀”。标实之际,当先开胃,俟胃气得降,清阳自可升发。处方:太子参10克 马尾连6克 *芩6克 生姜5克 酒*3克 大腹皮10克 枳壳10克 炒莱菔子10克 鸡内金5克 香橼皮10克 砂仁3克。上方进6剂,胀减,纳增,大便调畅。守上方加减进60余剂,诸症均有好转。钡餐复查:胃在髂嵴连线1厘米之内,升高5厘米。仍以前方加减调治一月余,腹胀消失,胃纳已振,随访一年,病情稳定。八、辛开苦降适用于寒热错杂,症见胃痛喜暖喜按,得温痛减,舌红苔*。寒邪犯胃,胃阳被遏,气闭热自内生,但寒邪未尽,复又传脾,从阴寒化,成为上热下寒之证。纯用清热,则胃热未除而中寒更甚;一味温补则寒邪未散而胃火更炽。故宜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,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。药用*芩、*连、半夏、*参、干姜、吴茱萸、枳壳、砂仁、陈皮。虚象不显者去*参,肠鸣便稀加白术、扁豆,泛酸加乌贼骨、瓦楞子,痰热者合小陷胸汤。病案举例:王某,男,24岁。胃脘胀痛两年有余,伴肠鸣腹泻,受寒或饮食生冷,病情加重。近一个月来,胃痛较剧,泛恶酸水,口苦腹痛,大便溏薄,怕冷喜暖。舌红苔*,脉象细滑。此乃胃中有热,肠中有寒,寒热错杂。治宜辛开苦降。处方:*芩10克 马尾连6克 姜半夏10克 *参10克 炮姜炭5克 木香6克 炒白术10克 香附10克 延胡索5克 炒川楝子10克 焦三仙各10克。上方服6剂,胃痛止,腹痛亦减,大便转稠。守方加减调治月余,大便成形,胃痛未作。随访四个月,疗效巩固。九、平肝降逆适用于肝胃不和,痰浊内阻,胃气上逆,症见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,大便干结,苔腻。胃气上逆,有寒热之分,虚实之异,但总以本虚标实为多见。若胃失和降,痰浊内阻,肝气冲逆,胃气壅滞,则上见嗳气,呕恶;浊阴盘踞则中见痛痞;腑气不行则下见便结。此乃虚实夹杂、本虚标实之证。胃虚宜补,痰浊宜涤,气逆宜降,补泻并用,两相兼顾。药用旋覆花、代赭石、半夏、生姜、*参、大*、甘草、苏梗、香附。病案举例:侯某,女,42岁。胃痛已有五年,近两月加重,不思饮食,便干。周前因情志不畅,饮食不节,胃痛大作。钡餐造影:十二指肠球部变形,胃排空时间延长。嗳气频频,恶心呕吐,泛酸不止,不能进食,大便3日未行。前医曾予建中剂,痛势不减。舌黯,苔*腻,脉细弦。证属肝胃不和,痰浊中阻,虚实并见,应平肝降逆。处方:旋覆花10克(包) 代赭石20克(先煎) 太子参10克 姜半夏10克 生姜5克 酒*3克 甘草3克 香附10克 苏梗10克 白芍10克 焦三仙各10克。上方进2剂,痛势大减,大便略稀,嗳气、呕吐均除。守方又进4剂,痛止,大便稠。续进6剂,诸症悉平,每餐能食克,无不适。继服丸药以期巩固。十、散寒通阳适用于寒邪犯胃,胃痛暴作,痛势较剧,喜暖喜按,苔薄白。身受外寒或饮食生冷,则寒积于中,胃中阳气被遏而不宣通,血因寒凝而不畅行,正邪交争,故胃痛暴作。素有胃病,复感寒邪,最多此症。此乃实证,治当温散宣通。药用良姜、香附、吴茱萸、苏梗、荜澄茄、陈皮、生姜、砂仁。若寒食交阻,酌加焦三仙;化热者加*连,或改用辛开苦降法。病案举例:王某,男,27岁。胃脘痛已四年有余,反复发作,苦楚难言。三日前受寒,胃痛骤起,痛势较剧,泛吐酸水,痛甚恶心欲呕,喜暖喜按。曾作钡餐造影无异常症状。舌黯苔薄,脉弦。证属寒邪犯胃,胃阳被遏,胃失和降。拟温中散寒,宣通阳气。处方:高良姜10克 香附10克 苏梗10克 陈皮5克 香橼皮10克 佛手5克 炒川楝子10克 延胡索5克 煅瓦楞子10克 乌贼骨10克 马尾连5克(6剂)。上方服6剂,胃痛即止。守方又进6剂,已不泛酸,饮食如常。随访四个月,胃病未作。备注:本文选自《董建华临证治验录》,董建华原著,董乾乾、饶芸整理,中国北京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出版。图片、文字均源自网络,特表谢意。如有意进一步深入学习,请在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。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