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预防原则
祖国医学特别强调疾病预防的重要性,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》说: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,治未病;不治已乱,治未乱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!”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,在指导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防治过程中有重要意义。治未病有两种意义:一是未病先防,二是既病防变。前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,其主要内容就是摄生;后者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,其主要内容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。
一、未病先防
慢性萎缩性胃炎起病缓慢,病程较长,中老年患者占较大比率。起病与精神、起居、饮食等因素有关,预防强调调摄精神形体和适应自然环境、适应四季变化以避免外邪对胃的侵袭。
1、调摄精神形体,提高防病机能
人的精神即意识、思维活动;形体即五脏、六腑、奇恒之腑、肌肤、肢节、筋骨、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。精神与形体,是相互制约、互相为用、不可分割的统一体。调摄精神和形体,即不仅重视精神的调摄,而且还注意形体的保养,使得精神健旺,形体健康,精神和形体在生理上保持正常均衡的状态。
养神应达到恬淡虚无,精神内守的境界,及屏除一切有害的情绪,创造良好的心境,驾驭情感,乐观安静,心平气和,保持体内环境的协调和最佳状态。
从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角度看,养形应首先保胃气,主要通过饮食调养和药物、药善调补来实现;其次,养形还需重视养精血,精血是形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,精血充,则形体健,人的防病机能得到加强。
2、适应四季变化和自然环境,避免外邪侵袭
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,四时气候、地理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。四时的阴阳变化,对促进万物生长、发展和消亡有极密切的关系。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精神和形体有密切的影响。因此,人在日常生活中,应注意对自然环境和四时气候的适应,以避免外邪的侵袭,故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》说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,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,逆其根则伐其本,坏其真矣。故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。”
二、既病防变
既病防变的基本精神是:当疾病发生后,在处理上应防止疾病的传变,病势的蔓延,避免造成复杂严重的后果。《难经七十七难》说:“所谓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则知肝当传之于脾,故先实其脾气,无令得受肝之邪。故曰治未病焉。”就是提出了,有预见性的调理可能被病邪累及的脏腑,以防止疾病传变的这一种预防原则。同时也指出了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。
1、早期诊断
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,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,往往会存在患者拒绝纤维胃镜检查以及忽视治疗的情况。因此及时的纤维胃镜检查,特别是中老年的纤维胃镜普查,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。
2、早期治疗
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反复迁延或不愈转变而来。大量病例证实,轻症萎缩性胃炎可以改善为浅表性胃炎,原有的肠上皮化生消失。也有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上皮经过或不经过“不典型增生”的变化阶段,转变为胃癌。或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囊肿、息肉,常会转变为胃癌。因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积极治疗,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治疗,关系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转归和预后。
3、预防疾病的传变
从中医学的角度看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,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,但会影响到全身气血阴阳的盛衰、脏腑的功能、经络的运行以及正气的强弱。以调理气血、调理阴阳、调理脏腑、疏通经络、扶正祛邪的原则指导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防、保健和治疗。使阴阳平衡、气血旺盛、脏腑功能正常、经络运行通畅、正气充足。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传变的目的。并能使慢性萎缩性胃炎向愈。
活血理气,清热化瘀,和胃降逆。
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、慢性萎缩性胃炎及伴有肠腺上皮化生、非典型增生属气滞血瘀证者。
结束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