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种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症状及中成药
一、脾胃虚寒证:
脾胃虚弱,或饮食不节,胃脘隐隐作,痛绵绵不休,喜温喜按;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,食后胀满,纳呆少食,大便稀溏,神疲乏力,舌质淡有齿痕,苔薄白。
治宜健脾益气,运中和胃
1.小建中颗粒
组成:饴糖、桂枝、芍药、炙甘草、大枣、生姜。
功效主治:温里剂,具有温中补虚,缓急止痛之功效。
主治脾胃虚寒,脘腹疼痛,喜温喜按,嘈杂吞酸,食少心悸及腹泻与便秘交替症状的慢性结肠炎,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。
用法及用量:口服。一次15克,一日3次。
孕妇忌服。
注:阴虚内热者不适用。为处方药,需要医生处方购买!
2.香砂六君丸
组成:木香、砂仁、*参、白术(炒)、半夏(制)、茯苓、陈皮、炙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
功能主治:益气健脾,和胃。
用于脾虚气滞,消化不良,嗳气食少,脘腹胀满,大便溏泄。
用法及用量:口服,一次12丸,一日3次。
孕妇忌服。
其他:
3.香砂养胃丸:具有温中和胃之功效。主治胃阳不足、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、痞满,症见胃痛隐隐、脘闷不舒、呕吐酸水、嘈杂不适、不思饮食、四肢倦怠。
4.理中丸:出自《伤寒论》。具有温中祛寒,补气健脾之功效。主治脾胃虚寒,自利不渴,呕吐腹痛,不欲饮食,中寒霍乱,阳虚失血,胸痹虚证,病后喜唾,小儿慢惊。
5.温胃舒胶囊
药物组成:*参,附片(黑顺片),炙*芪,肉桂,山药,肉苁蓉(酒蒸),白术(清炒),南山楂(炒),乌梅,砂仁,陈皮,补骨脂。
功能主治:温中养胃,行气止痛。
用于中焦虚寒所致的胃痛,胃脘冷痛,腹胀嗳气,纳差食少,畏寒无力。
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、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凉痛,胀气,嗳气,纳差,畏寒,无力等症。
二、肝胃不和型
(一)肝郁气滞证
证见胃脘胀痛,连及两胁,每于情志因素,情志不遂而痛甚。嗳气频频,不思饮食,精神抑郁,寐差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弦。
常常是因为肝气失于疏泄条达,肝郁不舒,横逆犯脾胃,而致胆胃不和、肝脾不和,气血阻滞,从而导致胃痛。
如胆气犯胃,多见胆汁反流性胃炎。
治宜疏肝解郁,理气和胃
1.柴胡舒肝丸
出自《中国药典》,组成:柴胡、青皮、陈皮、防风、木香、枳壳、乌药、香附、姜半夏、茯苓、桔梗、厚朴、紫苏梗、豆蔻、甘草、山楂、当归、*芩、薄荷、槟榔、六神曲、大*、白芍、三棱、莪术
功能主治:具有舒肝理气,消胀止痛之功效
主治肝气不舒,胸胁痞闷,食滞不消,呕吐酸水。临床常用于痞证,呕吐,胁痛。
用法及用量:口服:口服,一次1丸,一日2次,温开水送下。
本品含有行气、破血之品,有碍胎气,孕妇慎用。
2.气滞胃痛颗粒:
组成:柴胡、延胡索(炙)、枳壳、香附(炙)、白芍、炙甘草
功能主治:具有舒肝理气,和胃止痛之功效。
用于肝郁气滞,胸痞胀满,胃脘疼痛。
用法用量:开水冲服,一次5克,一日3次。
(二)肝郁胃热证
胃脘灼痛,痛势急迫,嘈杂泛酸;暖气频繁,烦躁易怒,口干口苦,舌质红,苔*。
治宜疏肝和胃,解郁清热
加味左金丸
组成:*连(姜炙)、吴茱萸(甘草炙)、*芩、柴胡、木香、香附(醋炙)、郁金、白芍、青皮(醋炙)、枳壳(去瓤麸炒)、陈皮、延胡索(醋炙)、当归、甘草
具有平肝降逆,疏郁止痛之功效。
用于肝郁化火、肝胃不和引起的胸脘痞闷、急躁易怒、嗳气吞酸、胃痛少食。
(三)胆气犯胃(多见于胆汁反流性萎缩性胃炎)
胃脘灼热疼痛、嘈杂、口干口苦、大便干燥难解、小便*赤为特征,有时伴有恶心、呃逆。
1.舒肝和胃丸
组成:香附(醋制),白芍,佛手,木香,郁金,白术(炒),陈皮,柴胡,广藿香,炙甘草,莱菔子,槟榔(炒焦),乌药。
为理气剂,具有舒肝解郁,和胃止痛之功效。
主治肝胃不和,两肋胀满,胃脘疼痛,食欲不振,呃逆呕吐,大便失调。
用法及用量:口服。一次2丸,一日2次。
2.舒肝健胃丸
组成:柴胡(醋制)、香附(醋制)、香橼、槟榔、牵牛子(炒)、青皮(醋炒)、陈皮、枳壳、厚朴(姜制)、檀香、豆蔻、延胡索(醋炒)、白芍(麸炒)、鸡内金(炒)、五灵脂(醋制)。辅料为滑石粉、桃胶。
功能主治:
疏肝开郁,导滞和中。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胀痛,胸胁满闷,呕吐吞酸,腹胀便秘。
用法用量:口服,一次3~6克,一日3次。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精彩推荐
中医:脾胃不好,身体乏力别乱吃药,中药中的四君子,健脾益气还去湿气中医:“千年名方”生脉饮,还能治疗4种病,让人佩服,附禁忌人群中医:坐着都出汗是气虚、梦中出汗是阴虚,4种出汗+4个止汗方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